大国之道,中华之貌。

543.68万公里,这是今天中国公路的总里程。
每一条大道,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景致,它的故事。
它们见证社会变迁,带动经济发展,铺就浩荡中国。 
正值国庆,“好酒地理局”策划“国道与酒”特辑,穿越五条国道,品味酒里中国——
G331,中国极北之道,风光与酒,皆在旷野。
G228,超长海滨大道,自北向南,四海相连。
G219,中国最长国道,两万里路,旷世奇观。
G312,东西经济动脉,斜穿大陆,变幻万千。
G318,沿黄金酿酒带,最美国道,此生必驾。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G331,一条全长超过9000公里的“超级国道”。


从辽宁到新疆,横跨中国四个时区,跨越两极、三大山脉、四大江河……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东西边境大走廊,也被誉为“中国北境公路之王”。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但这条线路拥有的,并不止于雪域、森林、草原、荒漠等壮美景观。自由与辽阔之下,别样的风土催生了酒香的另一种表达。

极寒之地的馈赠

当其他城市还在半梦半醒之时,抚远已经迎来了第一缕阳光的“眷顾”。这里是中国境内的最东端,被称为“东极”。


而在距离抚远一千多公里的漠河,正好地处中国最北端,也是我国唯一能够观测到北极光的地方。


一东一北之极致,注定了G331国道东北段非比寻常的景观。这里有季羡林口中“大名垂宇宙”的长白山,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还有根植于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林海雪原”。


|大兴安岭山脉与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支撑起东北与内蒙古工、农、牧、渔等产业的命脉,也成为维持生命的粮仓与饮用水源。


极致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极致的寒冷。数据显示,东北全境冬季极端低温均低于零下15度,部分地区最低可达-40度。其中,黑龙江与吉林省大部分栽培地属于寒凉地带,无霜期较短,部分地区的无霜期不足160天。


对于酿酒而言,无论是原粮种植还是微生物发酵,在这里都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但冥冥之中,老天自有馈赠。


|G331公路穿越呼伦贝尔大草原。


这片极寒之地,生长着最为抗寒的葡萄品种——山葡萄。即使是在零下40度的恶劣天气,它们也能够奇迹般地“挺过去”。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赤霞珠、品丽珠、美乐、雷司令等在欧亚广泛种的酿酒葡萄,在此等极端的环境下却只能“黯然离场”。


这些小葡萄的优点可不仅是生命力顽强这么简单,丰富的花青素和白藜芦醇,让它们酿出的葡萄酒颜色偏黑,酒质醇香,带有淡淡的青草香气。


很长一段时间,东北地区葡萄酒产品的结构都以半汁甜红山葡萄酒为主。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采用优良的山葡萄品种与高糖、低酸、抗寒性较差的欧亚种进行种间杂交,让二者之间的优良性状相结合,从而选育出酿造冰红山葡萄酒的新品种“北冰红”。


|北冰红葡萄是非常适合酿制冰酒的山葡萄品种,酒体呈深宝石红色,具有浓郁的蜂蜜和杏仁复合香气


冰红山葡萄酒是冰葡萄酒的一种,所谓的冰葡萄酒,就是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所酿造的甜型酒,总糖的含量在125 g/L以上,被称为“液体黄金”。


在我国,能够用于酿造冰葡萄酒的品种比较少,以北冰红为代表的特色品种,让东北地区的葡萄酒产业走向了更加多元的局面。


北冰红的特点是抗寒、穗粒大、果实含酸低、含糖高,冰冻采收之时的含糖量在35.3%-40.1%。


由北冰红酿造的冰红山葡萄酒,酒色呈浓郁深邃的宝石红,具有清新宜人的蜂蜜和杏仁复合香气,果香、酒香相得益彰,酒体在醇厚丰满间又不失清爽平衡,具有强烈的冰葡萄酒风格。



2008年开始,北冰红在东北地区进行大面积生产推广,数据调查发现,生长于吉林省集安市和柳河县地区的北冰红,出汁率和含糖量高、总酸和单宁低,酿造出的葡萄酒口感最为上乘。


虽然东北地区普遍寒冷,并不意味着常规葡萄品种的绝迹。在辽宁省南部沿海地区,因为气候较为温暖、无霜期较长,依然能够种植少量的赤霞珠、梅洛、西拉、烟 73、雷司令、马瑟兰、贵人香等品种。

|集安市冰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从一颗抗寒的山葡萄,到酿造“液体黄金”的北冰红,东北人民利用上天的馈赠,在极寒之地浇灌出极具地域特色的葡萄酒产业,也让东北打破了“遍地赤霞珠”的行业常态,成为国内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马背上的酒香

穿越苍茫浩渺的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在此处分隔,缔造了农耕与游牧两大绚烂文明,一个马背上的“世界”逐渐拉开帷幕。


视线所及之处,逐渐被丰草填满,一路向西,呼伦贝尔大草原、乌拉盖草原、锡林格勒大草原接踵而至,直至G331国道的终点——阿尔泰山南麓。


沿线的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策马扬鞭中“意外”酿出了传世的美酒——马奶酒。


|阿尔泰山的初秋。


马奶酒的诞生,的确是意外。专家考证,远古时期的牧民在外出时会将灌满马奶的皮囊背在身上,随着身体温度升高、加之骑马颠簸,马奶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开始大量繁殖,马奶成了“马奶渣”,还带有发酵的酸味,这便是马奶酒的雏形。


窥破“天机”后,聪明的牧民开始用人工模拟撞击的方法来制作马奶酒,这种酒被称为“桐治”,“桐”是撞击的意思。


很快,牧民们又发现这种方法不能让马奶充分升温,渣滓也得不到有效沉淀,便改用一个特制的木棒伸进皮囊里去搅拌马奶。


十三世纪到中国传教的法国人威廉·鲁不鲁乞在他的《鲁不鲁乞东游记》一书中,详细记录下了蒙古族制作马奶酒过程。


|马奶酒,蒙语称“阿日里”,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记载。


当中原地区开始利用酒曲来加速酿酒进程时,游牧民族也逐渐探索出马奶酒中的用曲之道。


他们用牛奶制成马奶酒曲,再将生马奶倒入装有酒曲的皮袋里,置于温暖处,每天用木棒搅动数次。两三天后,酒就会带有微酸味,此时被称之为“软酵酒”,五至七天后,酒味更浓,此时称为“硬曲酒”。


《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以驴乳加马乳制成的“马酪酵”,原文写道,“用驴乳汁二三升,和马乳,不限多少。澄酪成……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酒曲,干燥后可储备至来年酿酒使用。



相较于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的牧民制作马奶酒又有一套办法,他们使用的是陈奶酒曲,陈奶酒曲就是一种发酵的乳饼。


在酒曲的选择上,马奶酒一如草原人民自由不羁的性格,可以用煮熟的小米来发酵,可以用变酸的牛奶或马奶来发酵,还可以用野果来发酵……


不变的奥秘,就在于“搅拌”,只需一周,甘醇可口的马奶酒就制作完成


这种朴素简单的发酵方式,注定了马奶酒的度数不会很高,但并非所有的马奶酒都是如此。自蒸馏技术逐渐用于酿酒以后,马奶酒的工艺也进行了改革。


《北虏风俗》中详细记载了马奶酒的改进方法,“……始以乳烧之,次以酒烧之,如此至三四次,则酒味最厚。”


|花瓣形缠枝牡丹纹鋬耳金杯现存内蒙古博物院,出土于元代,或许当时这就是享用马奶酒时的酒具。


初酿的马奶酒叫“阿尔乞加”,度数最低,将阿尔乞加放回锅中,加入适量酸马奶,二次、三次等反复蒸酿,每蒸一次,酒力就会增强一次……至多可蒸酿至六次。这套工艺流程也被称为“六蒸六酿”。


经过多次蒸馏后,马奶酒的外观变得清澈,酒性也像脱了僵的野马一般烈了起来,因为工艺繁琐、数量稀少,这种酒通常只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就这样,因“颠簸”而生的马奶酒,与草原深深联结在一起,成为刻进北方游牧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印记,也丰满了诗人笔下“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风味表达。



站在旅程的终点再度回望,草原大漠,湖泊森林,沿路的风景与酒香相映。最终,这些都成为了一段“醉人”的记忆。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参考文献:
[1]宋润刚,路文鹏,张庆田,杨玉平等.北冰红在吉林省大面积生产栽培表现及果实酿酒特性[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7).
[2]秦立虎.我国少数民族的马奶酒初探[J].中国酿造,1998(3).
[3]金宇宁,舒楠等.吉林省通化产区北冰红冰酒香气成分研究[J].中国酿造,2021(5).
[4]谢喜麟.中国葡萄酒产区分布及气候变化对其影响分析(以东北产区为例)[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