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的和喝辣的,适合共存吗?

最朴实的年味,大概就是“吃香的喝辣的”


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古代,这就是对好日子最直观的描述,香的是猪肉,辣的是好酒。


不过,在酿酒原粮富足、酿造工艺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喝酒不再追求辣,甚至好酒的标准之一往往是“不辣喉”。


不喝辣的没事,但不吃辣的可不行。


|火锅之于川渝,是最合适不过的一顿冬日饱餐。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尤其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好酒云集的省份,正是知名的“重辣区”——不知道“喝辣的”与吃辣的有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关联。


在明朝以前,中国古代主要以姜、芥末和茱萸为辣味调味品,如孔子“不撤姜食”,南宋有“姜辣羹”。直到明万历年间,辣椒才传入中国,清朝中期后被普遍用于烹饪。



在中医理论中,辣常与“辛”一同表述,具有发散、行气之效。像葱蒜、胡椒、姜等辛辣食材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防御能力。适量吃辣还能促进食欲、温中散寒、提升阳气。


但辣实际上不是一种味道,而是辣椒中的辣椒素让我们的嘴唇、喉舌、肠胃感受到的一种刺激性灼热,切辣椒时手指头也会觉得辣。



酒的“辣味”,主要源于醛类物质,如糠醛、乙醛等。酿酒过程中辅料用量大且未经清蒸、发酵温度高、发酵速度不平衡、蒸馏火候小等,都会使酒中辣味物质增多。使用酒精勾兑白酒时,若酒精质量差也会出现辣味。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酒的度数越高,酒味就会越辣。实际上,酒精也就是乙醇,其实是甜的。


准确来说,是因为乙醇可以激活我们舌尖上的甜味受体,从而产生甜的感觉,所以酒的度数与辣度并没有必然联系。


|“贮藏”能够有效降低醛类物质,进而减少不愉快的辛辣感,入口更为柔顺。


过去,有酿酒师傅会尝试在酒中加入辣椒或者含有辣椒素的东西,来增加酒的辣味或其他风味。


辣蓼草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辣蓼草的妙用。


《礼记》中记载:“脍,秋用蓼。鹑羹、鸡羹、鴽酿之蓼”,那时候,人们就已将辣蓼用于烹饪食物。


|香蓼,也叫香柳,可以用来做调味料,吃豆花时放点,会有神奇的滋味。


这种带辣味的草主要长在福建、河南、广东、江苏等地,尤其喜爱河岸沟边等阴湿之处。


虽然长在阴湿处,但是辣蓼草对医家来说,却正好拥有与此相反的功效。它往往用于行气化湿、散瘀止血、解毒。研究表明,辣蓼草中含有黄酮、有机酸、萜类等物质,的确可以消炎抗菌,倒是和酒的药用功效有相似之处。


而辣蓼草确实是很多酒的“大功臣”。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提到:“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食蓼于其腹中,而和羹烩亦须切蓼也。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


|宋人朱翼中在《北山酒经》中记录的13种曲,皆有中草药的加入,少则1味,多则16味。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其实早在北宋时期的酿酒专著《北山酒经》里,就记载了当时人们利用辣蓼制作酒曲的方法。


用于制作酒曲,是辣蓼草直到今天依然肩负的重任。在浙江、湖北、安徽、湖南、四川等多个省份,都有以辣蓼入酒的传统。


当然,用辣蓼草制曲并非是为了增加酒的辣味,而是为了帮助微生物更好地生长繁衍,确保酿酒过程中正常的糖化和发酵。


|在许多黄酒与小曲清香酒的曲药中,都含有辣蓼。


回到食物与酒的搭配上,吃辣的和喝辣的,其实并不适合共存。


一方面,辛辣的食物会刺激味蕾,吃辣椒后灼烧的感觉,会影响我们对酒味的体验。不管是哪种酒,越是好酒越有丰富的层次和风味,而菜品过辣就会降低我们对丰富的感知。


按照1912珍酒美食研究所厨师团队总结出的餐酒搭配方案,以酒佐餐的的重点主要从味觉体验出发,让美食与美酒搭配达到味蕾上的平衡和谐,相互成就。


就如喝酒前的前菜,不能是辣的、过甜的、过酸的,应以咸鲜为主,且所有菜的香辛调料也不宜太多。


图源/贵州珍酒


另一方面,从健康的角度看,喝酒的时候食辣,也会加重肠道和肝脏代谢的负担。


所以,四川人吃火锅时,偶尔也可以选择降低对地产酒的归属感——转而选择喝点葡萄酒、果酒、啤酒。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吃辣能促进我们对这些酒的品味,而是这些酒有解辣的作用。


|四川大邑的高山青梅酒同样迷人,大邑是中国梅酒正崛起的产区之一


比如啤酒中的麦芽糖、碳酸等物质,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辣味,清爽的口感与厚重的油辣正好对冲;甜葡萄酒较高的甜度,也可以缓解辣味。


当然,对无辣不欢的川渝人、贵州人、湖南人和江西人来说,辣上加辣虽不健康,但却别有一番滋味。此时,辣既不是味道也不是感官体验,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畅快与满足。


有时候,火辣是热闹,是开怀,也是团圆。比如新春佳节时。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