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温10℃以下的季节,适宜喝杯温热黄酒。

今日,寒露。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至此,秋意浓而寒意显,万物收以待冬藏。


寒露,是深秋的序章,深秋的绚烂与初冬的静谧在此刻相遇。天冷露浓,体感截然不同,人间亦添几分沉静气质。



古人认为“寒露”有三候


初候,鸿雁来宾。这是寒露节气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象之一。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南迁,寻找越冬之地,传递着季节变化的重要信息。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候,雀鸟消失,而海边多了贝壳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的蛤蜊,古人便以为在这个时候飞物变成了潜物。


三候,菊有黄华。霜寒露重之际,菊花在深秋中反而竞相开得艳丽,为寒秋增添了一抹亮色。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需要在光照时间少于12小时才能开花。寒露到来后,光照时长大幅缩短,菊花便迎来了绽放时节。图源/视觉中国


凌霜盛放的菊花,可饮可食。菊花入药、熬粥、制茶、做糕、调羹、酿酒,不仅味道清淡唯美,品相也精致好看。


菊花酿酒早在汉魏已盛行。以菊花、糯米为原料,添加酒曲酿出的菊花酒,味道清凉甜美,也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节令酒”。


在菊花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菊花白酒,以产自浙江桐乡的杭白菊为主料,与大曲清香型基酒混合蒸馏而成,酿制周期需8个月,成品酒晶莹无色,集菊香、药香、酒香为一体。


菊花白不仅是北京三大名酒之一,酿制技艺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亳菊主产于安徽省亳州市,与滁菊、贡菊、杭菊一道并称为“四大名菊”。图源/视觉中国


与杭菊并列为“四大名菊”的亳菊,是安徽亳州的特产,以朵大、色白而著称。古井集团用古井贡酒为基酒,创新加入亳菊,就酿出了“色清如晶”的37°C亳菊酒


今年寒露与重阳节挨得近。再过几天,茅台镇的酱酒生产企业将开启“重阳下沙”第一次投料会把一半的高粱上甑清蒸,一个月后再“混蒸糙沙”:用另一半高粱与窖内熟沙拌合蒸煮,由此完成了一整个酱酒酿造周期的投料工作。


|沙是酱酒生产企业对原料高粱的一种说法。重阳时节茅台镇酒企开始投料,开启新一轮酱香酒酿造。


寒露时节,中国各地全面进入秋季,气温降得更低了。长江沿岸地区,气温普遍低于30℃。而在西北高原,平均气温已滑至10℃以下。


在“中国黄酒之都”绍兴,当地人相信,气温10℃以下的季节,最适宜喝一杯温热的黄酒。


黄酒温着喝,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古人一直习惯把黄酒温着喝,这种传统饮酒方式,到今天依然非常流行。


|黄酒是一项古老复杂、独具民族特色的酿酒工艺,它用稻米、黍米等为酿酒原料,加麦曲为糖化剂,经长期陶坛陈酿而来。图源/视觉中国


相比其他酒类,黄酒的一大特点也是温着喝更好喝。黄酒这种充满个性化色彩的饮酒温度,也获得了科学的验证。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双等人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质谱技术(GC-IMS)发现,黄酒的坚果香和杏仁香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强,花香、烟熏香在42℃时强度最高,果香在36℃时最活跃。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黄酒温饮之道,讲究“宜温不宜烫”。黄酒加温,常用的方式有两个:


第一个是“温烫法”,即在热水中烫热装了黄酒的盛酒器。


这种方法胜在方便简单,一般把黄酒加温至40~45℃的时候,就会飘出香气。烫酒温度不可再高,否则酒精将过度挥发,失掉黄酒的醇香。


用热水温黄酒的方法,也见于鲁迅笔下。他的小说《孔乙己》如此描述鲁镇酒店的不同:“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烫过的酒,酒精被人体吸收的速度加快,比喝冷酒更容易感受到微醺的状态。图源/视觉中国


在中国黄酒的最大产地绍兴,当地人加热黄酒的方式是“串筒水烫”。串筒一般采用锡制成,形状是上大下小的圆柱形状,看上去像一个小型水塔。


把黄酒倒入串筒,又将串筒放置入热水中,杯壁摸起来稍热即可。烫热的黄酒倒出来呈琥珀色,喝起来沁人心脾。


另一种方法是“煮制法”,是把盛黄酒的温酒壶直接放在火上加热。


在煮的过程中,还可以再加入姜片、枸杞、话梅、红枣等。话梅的添加,会使黄酒变得梅香幽雅,酸甜可口,亦显情调。


|在黄酒加热过程中放入话梅,可以促进其芳香物质挥发,使得酒体口感更加醇美。图源/视觉中国


寒露时节,整个大地显现出深秋景象。枫叶红,菊蕊黄,潇潇秋色重,天地万物开始呈现出一抹清冷而深邃的美。


在这一场深浓的秋意中,饮上一杯带着温热气的黄酒,恰合其宜。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