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阅读分析中...
“风味”古而有之,此次「好酒地理局」与著名白酒专家、源坤创始人钟杰以及源坤联合创始人兼技术总监邹强的独家对话,正是围绕“风味”展开。
用风味讲述地域故事、回应健康诉求、连接年轻世代,是许多酒企的创新方向。
科技的进步更如催化剂般加速着这一进程:近红外光谱实时监测酒醅变化,电子鼻精准捕捉批次的风味差异,AI算法优化基酒的融合比例……风味逐渐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驱动。
摄影@好酒地理局
但在钟杰、邹强看来,变革远不止于技术层面。行业正在尝试破解“专业术语”带来的消费认知难题,让白酒风味从抽象的专业评语,变为可感知、可记忆、可分享的生活体验。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人与酒的关系”重新定义——白酒不仅是宴席上的社交工具,更是地域风土的味觉载体,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风味伙伴。
如何让千年酿造智慧、当代消费需求以及技术创新三者共振,成为如今风味科学的重要命题。
风味觉醒的时代
风味科学正在经历从“生产逻辑”向“消费逻辑”的深刻变革。钟杰向「好酒地理局」表示,这场变革的核心动力便是“市场倒逼”。
过去是“缺酒喝”的时代,消费者被动接受厂家定义的风味;如今进入“选酒喝”的阶段,消费需求成为行业进化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转变映射了行业四十年的发展脉络:
20世纪80年代,产能不足与名优酒稀缺,消费者“有酒可喝”已感满足。彼时茅台、泸州老窖特曲等名优酒需凭批条购买,市场处于供给主导期;90年代广告营销盛行,许多品牌通过铺天盖地的宣传争夺市场。
2004年,洋河在洞察到消费者对“入口辛辣”的排斥后,通过降低酒体刺激性、增强绵柔口感,开创了风味差异化竞争的新纪元,这类“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一直延续至今。
消费者的风味觉醒具有明确的数据支撑。源坤《中国白酒风味发展趋势报告》显示,66.39%的受访者期待香型的进一步融合与创新;63.16%的受访者更偏向白酒“粮香、花果香、蜜甜香”的层次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对果香、甘甜风味的偏好尤为显著,这与人类进化本能相关——甜味对应能量需求,苦味关联危险警示。这种刻在基因里的味觉偏好,促使酒企主动在年轻化产品中融入苹果、蜜桃等水果风味。
如此,区域品牌的创新“觉醒”步伐十分坚定。如河南的皇沟酒业,地处豫东平原,依托当地温润的气候,通过多粮发酵与超长窖龄,融合多种香型特征,形成“一口四香”的馥香风味。
新疆伊犁酒业则借“西域风味”打造差异化,利用河谷气候、天山雪水、黑钙高粱等风土特色,令酒体呈现独特的甘、润、净、爽、独具花果香的风味。
劲牌公司在湖北神农架酱酒的探索中,也展现了突破产区桎梏的勇气。神农架地处北纬31°,“暖湿、清风、富氧”的小气候与赤水河流域差异明显,但“秘境”自有其独特微生物。
2018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发现神农架存在世界最古老的酿酒酵母自然种(如S.eubayanus亲缘种),并分离出6种酿酒酵母。2023年,劲牌与中科院合作,将这些古老酵母应用于制曲和酿造,进一步优化酒体风味。
在保留“12987”酱香传统工艺的同时,神农架又将高山谷地、高山原粮、高山泉水、高山发酵、高山陶藏融入酿造,书写独特的“高山风味”,印证了“酱酒,不止贵州”的创新逻辑。
“白酒的创新是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钟杰认为,在数据竞争时代的风味创新中,对智能化工具的拥抱是贯穿全产业链的生动注脚。
数智驱动,风味的“科技之光”
在老烧坊的传统酿造与智能化车间的机器人作业之间,白酒的风味科技正在跨越式升级。
● 全链条数据化控制,提升风味稳定性与生产效率
如剑南春引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能够对酒体中的醇甜类物质等关键成分进行精准的定性、定量分析;郎酒品质研究院综合楼中,“数字化矩阵厅”滚动展现着万口窖池的温度、湿度等关键工艺参数,实现对生产全程数据的严密把关。
图源@郎酒股份
如电子鼻技术模拟人对信息的理解,对获取的气味进行处理,可以对每一批次基酒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通过算法辨别酒体的香型、产地、原料等。
但钟杰提出,“成品酒风味的最终把控仍依赖人的感官,酒是酿给人喝的”,机器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人的感官经验仍是品质的“最后一道关卡”。
能“听懂”的风味语言
钟杰认为,白酒只是“特产”,其风味与风土密切相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于不同土地上的人,记忆中的“风味基因”都有所不同,源坤想做的,便是在品鉴白酒时唤醒消费者深层的、真实的风味记忆。
钟杰认为,白酒行业存在“用生产标准做消费普及”现象,但术语的专业性,让白酒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沟通的鸿沟。
“生态的描述、风土人情的故事化、瓶型的设计、画面的联想,最终都要描述到风味当中,连接生活语言。大自然的花香、各种水果的果香、草坪的味道……调动嗅觉与味觉,才能感知到风味之美。”
图源@视觉中国
基于此,钟杰始终以“感官教育革命”为己任,提出“感官课程要从娃娃抓起”。他认为,要打开采集生活中风味的样本,进一步扩大到酒类风味。橙子、香草、烤面包等生活中触手可及的风味,会拉近消费者与白酒之间的距离。
钟杰建议企业用“菠萝香、烤面包味、青草气息”等具象描述替代“己酸乙酯、乳酸乙酯”,达成“生活化沟通”的目的。
当然,将工艺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也能增强消费者风味感知的画面感。如青花汾酒的“冬酿工艺”,外界霜雪凛冽,寒意料峭,车间内却热火朝天。此时酿出的酒如被冰雪埋藏,更能让消费者体验清香型白酒的清冽,纯净。
健康化风味叙事也同步推进,如低度酒与草本露酒的健康表达。泸州老窖在开发38度国窖1573时,采用“冷冻过滤+老酒勾调”降度技术,先通过-10℃低温处理去除酒体中易挥发的刺激性物质,再加入老窖生产出的优质基酒提升风味厚度,最终实现风味与健康的并行。
风味的未来,除了科技的推动,也与消费者的选择息息相关。
风味的未来趋势
源坤报告揭示白酒风味进化的几大趋势,每一项趋势都蕴含着行业变革的深层逻辑。
● 中低酒度与饮后舒适
现代工艺的改进,令中低酒度在风味表现上逐渐丰富,且酒精度不高,降低了饮用和醒酒压力。
“醒得快”的九江双蒸,以及丰谷等品牌对“低醉酒度”的深入研究也成为创新的重要方向。
邹强认为,将相同香型不同产区的风味或不同香型的典型风味协同互补,都会令风味更为独特,促进品质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创新背景下,消费者对风味体验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增大,风味细分同样成为行业创新和品牌差异化的重要方向。
具体来说,各香型的白酒企业在细分中呈现出更为精细的风味特点。例如,浓香型白酒细分出绵柔(洋河)、柔雅(叙府)、和润(全兴)、陈雅(沙城)等多种风格。
图源@视觉中国
酱香型白酒也不断衍生出洞藏陈香(郎酒)、清雅酱香(今世缘)、绵柔酱香(贵酒)等新风味,尤其是郎酒将熟果香、烘焙曲香以及陈酿香融合体现,弱化传统酱香的焦糊味,带来更为温暖舒适的风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宝国曾谈到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风味健康双导向。白酒风味的发展同样贴近消费者对健康的期待。
劲牌在“草本+白酒”领域深耕,以高效的“热回流提取法”去粗取精,对药材中的健康活性成分进行定量提取,同时通过风味修饰技术,去除药材的苦涩味,实现草本与酒的深度融合。
1989年,从第一瓶“中国劲酒”问世,提出保健酒概念开始,三十余年间,劲牌始终坚持提高酒质、研究中草药的有益成分、倡导健康饮酒。风味与健康的未来的美好愿景在劲牌笔下徐徐图画。
泸州老窖的三大健康养生酒也有10余款产品,这是技术和市场的选择。
白酒的风味进化,本质是“重建人与美酒的良性关系”。从市场倒逼下的被动觉醒,到科技赋能的主动变革,再到生活化沟通的认知重构,行业始终围绕“让白酒融入现代生活”的核心命题展开。
当古老技艺与现代智慧对话,当土地馈赠与人性需求共鸣,每一杯白酒的背后,都是行业在时代浪潮中的觉醒——白酒正以风味为桥梁,重新定义人与酒的连接方式。
摄影/好酒地理局
参考资料:
邹强:《中国白酒风味发展趋势报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