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小酒与岩博村的奋斗故事,随着人民小酒的走红逐渐被众多媒体关注。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也一次次站在台前,讲述她是如何与村民一起开办砖厂、修建休闲山庄、火腿厂,以及建成小锅酒厂,随后扩建发展成了如今的岩博酒业公司。 自2001年被推选为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余留芬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村企合一、共同富裕的路子。从最初的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岩博实现了跨越式的经济发展。不仅岩博村富了,所联三个村建档立卡的440户贫困户1088人也全部脱贫。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农民、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改革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道德模范……诸多荣誉加身的余留芬依旧奋斗在一线,她说:“这些年我得到了许多表彰和褒奖,但其实无论哪一次,都是对我的鞭策。” 然而褪去光环,回顾余留芬从20岁进入岩博村到53岁带领山村脱贫致富的这34年,她的故事或许能给当今仍然在积极改变和造福山村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➊ “嫁到岩博的那年,我只有20岁” 198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发区范围的通知》,决定适当扩大沿海经济开发区,新纳入包括杭州、南京、沈阳等地在内的140个市、县。在漫长的海岸线上,一批批港口群和城市带开始崛起,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然而,位于大山深处的岩博村,仍是经济洼地。 当时贫瘠的岩博村发展落后,村民们大多只能靠着种地养家糊口。由于农业技术不发达,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土地收成极为不稳定,村民们常年为此而发愁。当地流传着“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的顺口溜,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岩博村落后的经济状况。 正是那一年,20岁的余留芬嫁到这个村落里,如大多村民一样,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常年辛苦劳作,收入微薄,那种日子是余留芬最惧怕的,她甚至在心里默默地想:“只要不种地,吃酸菜都愿意。” 那时,余留芬的开创精神便初步显现。当同村的村民仍按部就班守着土地过日子的时候,余留芬就已经大胆地“另谋生路”,开了村里第一家小卖店。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余留芬的小生意越做越红火。1995年,她将自家的小卖店搬到了大路边,并在路边开了一家餐馆,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村民们发现这样能够赚到钱,也纷纷效仿她,在路边开起了小店。看到小店多了起来,余留芬又开始琢磨新的赚钱法子。一年以后,她关闭了小餐馆,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台相机。当年的相机可是稀有物件,邻近村寨里能有这么一台相机可是备受关注,于是余留芬开始靠着走街串寨给乡亲们拍照生活。据她回忆,那时本周拍了照片,下周再把洗好的照片送过去,依靠拍照,一个月便可收入一万多元,可以说是岩博村最会赚钱的人。 余留芬家里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买了村里第一台摩托车,更方便在村寨里穿梭。八十年代的自行车,九十年代的摩托车,可是十分稀有的,余留芬一家也成为了村寨里众人羡慕的对象。 ➋ 从小家到“大家” 到村里的第十三个年头,余留芬的身份有了转变。 在村里生活多年,余留芬一家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善自己小家的生活,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或许是因为余留芬之前就热心帮助村民,也或许是村民们相信这么一个敢闯敢干的女人能够带领全村人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于是经过推选,余留芬在2001年成为了岩博村的村支书。 既然当选,就不能辜负村民们的信任,余留芬开始转换思维:如何把“小家”的致富经验合理地应用到村集体中?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了交通对于脱贫致富的重要性,余留芬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任职第一周,她便坚持要修出一条通村公路。 没有资金,余留芬就自己垫付,有村民不理解,她就带领村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在余留芬这里,似乎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个月时间,一条将近4公里的公路修建完毕。这打破了岩博村祖祖辈辈被“封”在山里的困境,村民们的热情更加高涨,先前的质疑声也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对余留芬的信任。 路通了,村民们的心也通了,但没有事业做,还是难以脱贫致富。于是余留芬任职第二步,就是找到适合岩博村的产业。 很快,头脑灵活的余留芬便发现了机会——林场。原来岩博村集体所有的林场承包人管理不善,想要转手,余留芬意识到林场的木材或许是个抢手的资源,于是她带着大家去林场数树,发现不到半数的资源估值便超过23万。 但想要赎回林场,需要的资金也不少。余留芬又站了出来,想方设法凑够了预付金,赎回了林场。后来通过合理开发林场,很快还清了贷款,还有了不少盈利。 有了这“第一桶金”,村里的事业越做越强。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又先后建立起矸石砖厂、农家乐山庄、小锅酒厂、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等村办企业,村里的产业日益兴旺,村民们的生活也有了改善。到了2011年,村集体资产超过800万,村民们也不用再外出打工,开始逐渐回到村里跟家人一起工作、生活。 ➌ 山沟里飘出的酒香 2017年,人民小酒红了。 而一夜爆红的背后,实际上是余留芬带领岩博村抓住机遇,用漫长的埋头苦干换来的。 2012年,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实施为贵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是岩博村发展的好机会,几经商讨,村里决定对小锅酒厂进行大规模改造,采取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等多种方式重组酒厂,村民们成为了岩博酒业的股东。 但工程进度刚刚过半,筹集的3000多万便几乎用完,村办企业的部分盈利资金也全部砸了进去。资金链的断裂,让余留芬觉得“感觉整个世界都空白了”。酒厂是村里发展的全部希望,村民们的血汗钱也投了进去,余留芬要给大家一个交代,但一时间又难以跨过这个坎。 “妈,你在我心里一直都是一个坚强的人!”儿子的一句话,让余留芬重新振作了起来,四处奔走,终于在政府的牵头下引入企业入资,成功解决了这道难题。 2014年1月,改扩建项目基本完成,一、二生产车间正式投产。 虽然致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村民们没有动摇。有段时间,酒厂长达8个月才发出工资,村民们也毫无怨言。这让余留芬既内疚,又感动,更加坚定了要盘活酒厂的信念。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余留芬偶然结识了酒业泰斗季克良,在交谈中,余留芬提到了岩博酒业,季老说:“有机会一定过去看看。” 2013年,季老真的来到了岩博村,与他同行的还有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黄永光。考察之后,季老被岩博人的奋斗精神而感动,他说:“不能让老百姓的钱打水漂。”于是他接受了岩博酒业的邀请,担任总顾问。而黄永光也放弃了其他机会,选择成为岩博酒业的总工程师。 在季老和黄永光的指导下,岩博酒业对酿造技术进行改良。不仅品质有所提升,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清酱”这一独特的酒体风格。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成就了人民小酒的“一夜爆红”。 走红之后,大家既兴奋又慌乱,不知道如何应对。余留芬在这之中却显得格外冷静,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关心与合作意愿,她决定先关起门来讨论好对策。在她看来,岩博酒业想要长远健康发展,决不能只靠这波热度,在企业发展的转折点上,更要慎重地走好每一步。 如今的岩博酒业年产能已经达到了5000吨,建成了万吨存酒库、5200平方米的多媒体综合办公楼、9000平方米的职工公寓楼,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已成为规模化生产企业。今年,总投资4.2亿元的“二期10000吨人民小酒改扩建”项目也正式启动,岩博酒业计划“十四五”阶段实现年产能15000吨,迈向更高的发展层次。 在村办企业的带动下,岩博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21年,岩博联村人均年收入超过3.3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20年前闭塞的小山村已经完全换了模样。 但余留芬仍守着初心,“路上可能还会遇到荆棘,但我相信一切也都会与美好不期而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