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四川成都茅台经销商李兵销售出厂价819的飞天茅台,每瓶加50元感觉“不好卖”。按他的说法“扣除人工和办公费用打了个平手,不赚钱”。


两个月后,李兵察觉市场茅台流通加快。9月中秋,成都茅台一批价突破900元,当时李兵仍不敢囤货。直到2016年底,茅台一批价突破1200元,李兵一瓶酒净赚400元。他对这段过山车的经历总结一个字——命。


2016年下半年起,在经历3年多深度调整后,中国酒类市场掀起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而在酒类流通渠道,一半以上的酒商难以感受“暖意”。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调研发现:2016年以来,营收、利润增长的酒商仅占20%—30%,有30%左右的酒商“原地踏步”,超过30%的酒商已经“阵亡”。


看似复苏,酒商“阵亡”。“二律背反”现象背后,隐藏了哪些真相?



酒业复苏,一将功成万骨枯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在四川、湖北、广东、河南、广西5省调研了10家酒类经销商,销售规模从1000万到2.5亿,整理数据如下:



2016年开始的这一轮酒业复苏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为火车头。在产品上,厂家主推高端品牌又是红利的最大分享者。因此,酒业复苏中受益最大的经销商,绝大部分就是名酒高端产品的经销商。”湖北立阳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锦鸿如此评价。


张家口糖酒副食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韵德贵也持相同观点。公司在张家口拥有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多家专卖店,2018年1—5月,其利润增长超过50%。


因此,在这一轮酒业复苏中,经销商能否“上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代理名酒品牌特别是茅台。但是名酒品牌“僧多粥少”,超过70%的酒商自然难以感受市场“回暖”了。


“有人笑”自然“有人哭”。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在聚焦高端酒,实施大单品策略的同时,进行了多轮“品牌清理”和“产品提价”。以泸州老窖为例,市场条码最多时超过3000个,聚焦“五大单品”后缩减到400个以内,还表示将继续清理,那些条码被砍的经销商,只能黯然出局。


“因此,此次酒业回暖基本是几大巨头的‘盛宴’,这和‘黄金十年’普惠有根本区别。”陈锦鸿认为,区域中小型企业日子仍相对艰难。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白酒产量1198.1万千升,同比减少160.3万千升,累计下滑6.9%,白酒量价背离趋势明显,酒贵了喝的人少了,酒业复苏只有少数人分享,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也是大部分酒商感受不到市场“暖意”的原因。



向左向右,酒商浮沉“底牌”何在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在调研中发现,除了是否代理名酒,这一轮酒业复苏业绩增长的酒商,大都具有品牌意识强、善于顺势而变,敢于开拓、眼光独到等特点。


陈锦鸿初到湖北经销五粮液系列酒,市场基础并不好,招商也不顺利。但出身劲酒的他,在市场精细化运作和内部管理上很有心得。在立阳,陈锦鸿制定的薪酬标准是高管只要工作3年,就可以在武汉买房买车。员工只要涉及到工资、分红、股份,都可以直接找他沟通。他说,立阳奉行全员持股,但是公司对员工持股也提出具体的要求,规章清晰、信息透明,这种管理模式在经销商公司中并不多见。


而80后开封经销商孙瑶池,2014年酒业谷底时入行,短短3年公司年销量超过千万元。他先后在开封运作锐澳鸡尾酒、江小白、洋河小曲等,因为总是能在新品起飞之前“上车”,被当地经销商誉为“新品风向标”。他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创新能力强,在市场操作上敢想敢干,尽管他“饮酒”才4年,已经超过不少老酒商。


河南原酒公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世兵,分享了通过策划做透定制酒的案例。他率先推出了销售定制酒的“私服酒库”连锁,在河南、江西、广东等地开出了40多家原酒专卖连锁店,完成了公司从举步维艰到起死回生的“逆袭”。


成功的方法千千万,失败的缘由总是相似。酒业复苏中“伤亡”的酒商,大都具备“因循守旧”、“患得患失”、“疏于管理”等特点。


中原某市经销商张林,2014年酒业调整后由代理商向零售商转型,最高峰时开出过4家烟酒连锁,同时还在内部试行“承包制”,将业务员发展为“合伙人”。但他过去主要往乡镇配送买断品牌,缺乏市场推广的经验和能力。零售行业经验也不多,转型很不成功。2017年,他干脆将原来的4家店关掉3家收取房租,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基本上已经退出酒业。


酒业复苏也是酒商一次“大考”,能够胜出的那30%,成功都来源于商业模式、品牌意识、市场运作能力、眼光和管理水平等。



上半场品牌加渠道

下半场管理加创新


对于中国酒业近两年的复苏回暖,有酒商认为,名酒主导品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传递到经销商层面就有些像“撞大运”,拥有名酒的酒商一下鸡犬升天,而真正依靠运作一款不知名产品崛起的经销商凤毛麟角,这也说明目前“厂强商弱”的格局正在强化,经销商越来越难于把握自己的命运。


目前决定传统经销商发展壮大的,还是品牌和渠道。随着酒企“二八分化”,酒商“马太效应”凸显,未来很可能一个区域市场只保留几家主流经销商,是否拥有名酒资源,具备渠道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成为现阶段小商与大商、大商与超商的分水岭。


安徽百川名品连锁运营总经理侯林辉则认为,“厂强商弱”可能成为常态。在安徽,古井等地产酒很强势,企业销量增长较快但酒商相应成长的并不多,因为酒企越来越追求市场扁平化。从这个角度看,经销商只有更多体现创新价值,才能立足未来。否则依然可能遭遇“撞大运”式的市场回暖。


未来酒商的门槛将越来越高,除了品牌、渠道、管理等因素,老板的眼光和格局更加重要。只有当酒商不再严重依附上游和品牌,真正成为市场和品牌建设主体时,“巨头”盛宴式复苏,才可能改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