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不入皖”的魔咒显然在一步步被打破。 首先发起进攻的就是隔壁家的洋河,紧跟着茅台酱香酒、五粮液系列酒等也都开始在安徽攻城略地。 据悉,洋河2017年在安徽市场的销售额在17亿元左右,五粮液大约15亿左右,可以类比的数据是,2016年迎驾在省内实现收入16.69亿元,口子窖省内市场营收23.14 亿元,也就是说,洋河在安徽的市场规模已经无限接近口子窖和迎驾贡。 分析认为,在安徽白酒市场接近300亿的体量中,有100亿的容量是被外来名酒占领,尤其是在高端和次高端市场,徽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洋河首先打破了固守多年的“古井贡+口子窖”安徽中高端白酒品牌的二元结构,而随着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的逐渐下沉,也使得安徽中高端白酒市场迎来了新的变局。 可以说,“东不入皖”的魔咒就是让洋河撕开了第一道口子。 ❶ 为什么东不入皖? “东不入皖”和“西不入川”一样,有其特定的市场环境因素,而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对川酒和徽酒的一种“敬畏”。 “西不入川”是因为彼时的川酒有着“六朵金花”,而“东不入皖”的徽酒则有一群狼,无论是品牌优势还是产业基础,安徽都有极为强盛的板块优势,而这一优势的长足影响力至今依旧余威不减——这也使得徽酒目前聚集了4家白酒上市公司,除了川酒外,堪称白酒“榜眼”版块。 此外,本土市场强势品牌众多,上市公司之外,四川还有剑南春、郎酒、丰谷、文君等知名品牌;而安徽也还有高炉家、宣酒、文王、皖酒等一大批区域名酒。这最终使得整个市场内产品的梯度结构完善,外来品牌在没有足够的耐力和能力的前提下,很难从市场中分一杯羹。 现在回过头看,“东不入皖”的说法应该是90年代末期开始形成。彼时的徽酒老大古井,在90年代,曾连续6年排在白酒界前三位,其中两年仅次于五粮液排第二名。在1996年的石家庄全国糖酒交易会上,摆放五年陈酿、十年陈酿古井贡酒的古井展台是整个糖酒会人气最旺的地方。以至于糖酒会还没有结束,酒厂就不得不提前撤展——因为产量有限,1997年能够出品的五年陈酿、十年陈酿现场被订空。 而真正让行业认可的“东不入皖”应该是在2003年至2012年,也就是行业的“黄金十年”期。 这一时期的徽酒,不仅仅是外来品牌的“不敢入皖”,甚至很多市场还要防备徽酒的进攻。比如2003年到2006年期间,口子窖、百年迎驾、高炉家等品牌相继在江苏等地开发了各自的样板市场,依靠落地的渠道推广和餐饮终端的强势促销而迅速走红,从40元到100元的价格区间内,徽酒军团们一度成为江苏市场的“霸主”,而本地品牌则黯然失色。 这一时期的口子窖和迎驾贡成为徽酒的代表,并开始了真正的大跨步发展,在鲁酒落寞、苏酒不振、豫酒调整的档口机会期,他们开始了从产品结构到产业布局的体系建设期,并一起带领徽酒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成长奇迹。 ❷ 魔咒是怎样打破的? 市场竞争之所以充满诱惑力,或许正是因为这里从来不缺少传奇故事。 当上一个周期内,裹挟着“东不入皖”光环效应的徽酒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全国拓展经历”。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徽酒曾经一度引领着整个白酒行业的营销趋势,而在部分省外市场如江苏、陕西、山东等的拓展中,徽酒也在一定程度上“培训并引领了当地白酒品牌的市场推广模式。” 而今,轮回过后,曾经“学习徽酒”的洋河俨然以新的姿态闯进来安徽,犹如当年“徽酒入苏”一样,攻势凌厉、不折不扣,只不过身份转换之外,攻守异位。毫无疑问,洋河是打破“东不入皖”这个魔咒的第一家企业。 设立10个分公司和11个办事处、推行“4x3营销”和“522极致工程”,洋河在安徽的布局也是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云酒头条调查发现,洋河其实从2013年就开始“瞄准”,但直到2015年底才“开枪”。 有熟悉安徽市场的人士表示,抢柜陈列、抢门头、抢墙体广告、大力推进渠道促销……这些都是洋河的进攻举措,据悉,自2015年下半年起,洋河已然着手在合肥推进打造500家重点核心烟酒店的工作,其内容是加强门头装修与店内氛围营造,同时加大陈列力度和渠道促销。到了2016年,洋河已经在合肥市场覆盖了4500家网点,而这一年,其规模也突破了14亿。 口子一旦撕开,留给徽酒的就是一个难解的局,因为,洋河是第一个,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调查信息显示,42°五粮液从2014年安徽上市以来,经过两年的培育在2017年迎来了爆发期。安徽市场已经成为低度五粮液的核心销售区域,而在这之前,这一市场对五粮液来说,几乎是空白。 在全国全面推进“建网络、抓陈列、搞品鉴”九字工程任务的茅台酱香酒也瞄准了安徽,表示“要扎根安徽文化,打造安徽人民的亲民酒”。 现在看,当下的安徽市场似乎正在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以古井贡、口子窖、迎驾和金种子四家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徽酒军团,牢牢占据50—200元价格带,以区域属性和渠道深耕运营见长; 以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为代表川黔军团,正在从既有的高端市场向下渗透,开始挺进中端价位与古井、口子硬碰硬竞争,以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突破徽酒层层壁垒; 以洋河为代表的苏酒军团,则实施以渠道属性与市场布局相结合进行扁平化客户体系搭建。 ❸ “正在退步”的徽酒 300亿的市场规模有100亿被外来品牌占领,市场容量的3成多是被瓜分的,而且还是盈利空间丰厚的高端塔尖市场。 曾经让对手不寒而栗而不得不“东不入皖”的徽酒们,开始“集体退步”了吗? 对比看,尽管与川酒一样,都有4家上市公司。2016年4家川酒上市公司总共营收354.86亿元,净利润总计90.18亿元。同时,4家企业不管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是大幅增长;2016年4家徽酒上市公司总共营收133.23亿元,净利润是23.13亿元。其中的金种子酒更是出现断崖式下滑,2016年盈利只有0.17亿。 此外,来自安徽省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 总体产量上:2017年安徽白酒年产量为43.93万千升(排名第1的四川省产量为372.39万千升,排名第7的贵州省是45.21万千升),占全国白酒产量3.66%,全国排名第8,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平均产量为0.43万千升。 从数量上:目前安徽白酒企业约有5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0家,仅占比20%,而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有1593家,安徽仅占比6.9%。 经济效益方面,安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约240亿元,占全国的4.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约35亿元,占全国的3.4%。 所以说,一方面是外来的洋河、五粮液等自外而内正在打破“东不入皖”的魔咒,另一方面,徽酒企业自身也自内而外,放慢了速度。 ❹ 入皖和出皖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入皖”和“进川”是否意味着安徽和四川市场的更加开放和成熟? 此前,当古井贡酒把河南作为 “第二个安徽市场”,并开始在“百亿规划”的战略下实施新的走出安徽的同时,也已经站到了更高的视野之上。 迎驾贡酒也开始抢占北京、上海这样的核心城市,并在今年强势回归央视,签约登陆CCTV-1、新闻频道第一黄金时间等栏目,这都意味着在外来品牌纷纷“入皖”的同时,更多的徽酒品牌也在“出皖”。 现在,回过头看,彼时“西不入川、东不入皖”的表述,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的“特殊称号”——所谓的东不入皖,既是对徽酒群狼效应的一种展现,也是对其市场壁垒和背后完善营销模式的一种认知和敬畏。 然而,当行业历经调整和重塑之后,既有的品牌区域属性已经被打破,建立的市场壁垒也已经轰然倒塌,尤其是在当下日益兴盛的电商渠道领域的进攻下,谁还会惧怕“东不入皖”的魔咒? 而从更大的产业环境看,包括安徽、江苏在内的“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大潮流。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强调,长三角区域之间需要市场协同,“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共建一批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 可以说,未来的市场会更加包容而愈加多元,当区域的市场消费属性在消退,留给当地企业的没有市场的壁垒,只有更加残酷的竞争。 试想,当安徽、江苏、上海等结为更加紧密的“一体”市场时候,谁还会去纠结“东不入皖”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