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良上市的第三年,行业内关于它的赞誉很多,同时某些对其误解和不解却也不少。 “这又是一个面向年轻人的光瓶酒品牌”“光良到底是怎么做的”“光良提出的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不装’”“为什么是‘不装’”…… 相比以往,光良酒业首席品牌官赵小普近期在行业露面的频次明显增加,并开始持续向行业输出“光良经验”和“光良价值观”。如果以前对光良的解读还不够清晰和全面,那么赵小普的阐释则梳理出一个完整的光良逻辑闭环。我们发现,光良的一切动作其实都在这个闭环之中,环环相扣。 如此,上述问题也就有了清楚的答案。 当光良已经可以开始作为分享者,向行业讲述自己的经验,这也从侧面说明,光良或多或少已经让白酒行业发生了些许改变。 ▲赵小普 ❶ 重读光良逻辑 光良的诞生,有两个时代背景。 其一,作为白酒的主要消费群体,30-50岁人群接触新兴互联网环境的时间更长,对数据也较为敏感,要求高信息透明度,看重自主感受;其二,白酒自用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尤其受疫情影响以来,自饮市场明显扩大,自己独酌以及和家人朋友小聚,自然更看重里子而非面子。 两个大背景,造就了这个时代最大的营销法则——“坦诚相见”。 所以才有了光良开创性的“数据化白酒”和“数据瓶”,数据化的品质表达本就是一种坦诚相见,而这也符合上述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小闭环。 基于此,光良选择用“不装”来表达品牌的核心价值,而“不装”具有双关含义。 一是产品“不装”,好酒也可以破除格式化、程序化,实现去包装化,并且可以“把成分写在脸上”;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装”,这是自用场景的基础。为此,光良找到了最不装“拳王”邹市明担任其品牌形象代言人。 赵小普表示,光良在对消费者进行调研之后总结出来三个词:“成分党、去包装和无压力”。这其实就是对“不装”两层含义的凝练。 ❷ 将“不装”进行到底 光良的不装,实际上是同时贯彻产品、用户和行业的。 首先在做产品的逻辑上,光良被称为“成分党”,这种把成分直接呈现出来的方式,其实是光良尝试用现代化语言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如同现代人买手机看重配置、买衣服看重布料成分、买护肤品看重化学成分一样,现代人买酒其实也看重成分,但是大众价位段的光瓶酒,极少向消费者展示这一点。 这也回答了开篇的第一个误解,光良并不是面向年轻人,而是面向现代人。 其次在用户端,赵小普直言,“我们是没有历史的,光良的文化就是没有文化,只讲酒本身其实是很省力的事情。” 不讲历史、不讲包装、不讲面子的光良用轻松、舒适的方式做酒,用户喝酒自然就没有限制,其向消费者传达的品牌文化就是自由的喝。 今年,光良携手搜狐启动青幕计划,以其监制的首部微电影《一杯》来致敬自由喝酒,在日前获得青幕计划最佳剪辑奖。 最后在行业层面,分为经销商和消费者。 光良在选择每一个经销商时,都会做背景调查。“白酒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任何一个经销商朋友选择做我们产品的时候,逻辑一定不是奔着快钱来做,希望我们之间有更长远的合作。” 所以光良和经销商的沟通,更多是双方的坦诚相告。 对消费者而言同样如此,但这里和前述用户有一个递进关系。光良以“不装”的态度面向所有消费者,对消费者开诚布公,这是产品层面的价值观。 当消费者成为光良的用户之后,则是希望用户与用户之间不必装,实现轻松、自由的饮酒氛围,这是品牌层面的价值观。 可以发现,光良诞生的背景决定了“不装”成为其核心价值,而其产品理念、用户理念、市场理念包括营销动作,都能围绕这一价值实现逻辑自洽。 ❸ 光良改变了什么? 这套光良逻辑,已伴随着光良品牌的壮大,逐渐成为酒类行业变化的一份新动力。 一是光良构建了光瓶酒新的话语体系。 光良用不同的方式来做光瓶酒,告诉大家,光瓶酒还有新的可能性。 过去,光瓶酒这个品类的名称,就限定了其所针对的消费者群体和消费特性——便宜大碗,求量不求质。但光良却告诉消费者,光瓶酒也可以是纯粮固态酒,其定位于“国民自用酒”,上至千元档高端酒消费群体,下至十元档,都在光良的目标范围内。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曾做过一次消费群体调研《谁在喝光良》(点击链接阅读原文),事实证明光良人人都适合喝、人人都愿意喝,它可以连接起所有用户。近两年的“光瓶热”,光良是制造者之一,也是主角之一。 二是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白酒行业现在最常见的两个词,一是品质主义,二是体验营销,但实际上这样的品质表达消费者不一定听得懂。光良所做的,就是完全站在用户角度出发,来构建自己的表达体系。 “就好像是消费者拿着我们的手,设计了我们的产品,拿着我们调酒师的手去酿造了我们的酒。”赵小普说道。 这不止于前面提到的“成分党”。再举个例子,今年新上市的光良 59PLUS以及光良 59PLUS×敦煌博物馆联名限定款产品,用PLUS作为后缀,英文对传统白酒而言是种叛逆行为,但在消费者的认知中,PLUS就等于产品升级,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是新的渠道动力学。 在光良正式上市的第一年,围绕它的标签是“铺货”,是“动销”,渠道动力成为光良的一大优势。实际上,光良最初用的方法很简单,一是不压货,二是建立社群,通过对终端店老板的返利,让他们主动成为光良的推销员。后者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光良之前,却没有酒企重视这一颇为有效的动销模式。 当然,后来这逐渐成为光良和经销商、经销商和终端、终端和消费者的稳定、长期的渠道链。 作为白酒行业的一块小小拼图,光良以自身力量让行业有了一些变化,并且推动光瓶酒板块往前迈了一步。 或许相对于体量庞大、体系复杂的白酒行业而言,这种变化不够剧烈,这一迈步也不算大,只算得上“时代的一粒灰”。 但横向看,这样的成就其实已经是初创企业很难攀登的“一座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