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酒业,注定不平凡。 企业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始终来源于人的变化。回首2018,这些企业背后的领导者,脸上有过欢笑,有过沉思,也有过泪水。但我们总能在这些面孔中,洞见未来。 在这样一个时代与行业的风口上,云酒头条访问百位媒体人,以酒行业最具穿透力、思想力的一群媒体人视角,结合我们的年度观察,郑重推选十位影响中国酒业的年度人物。在他们身上,聚集了2018年酒业最具分量的新闻事件,同时,也对行业产生了极其关键的影响,映射出酒业的趋势与方向。 影响中国酒业2018年度人物,以回首,致敬不平凡,以思考,迎接新未来。 文|云酒团队 时间拨回到2017年。 9月28日,中粮酒业公布人士调整方案,由中粮名庄荟总经理李士祎兼任长城葡萄酒事业部总经理。 这次颇具寓意的人事变动,在当时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 从2014年起,这位酷爱体育,又对军事感兴趣的北大才子开始在进口酒领域尽显才能,展露出“开拓者”的必备素质。业内人士往往赞其开拓精神和充沛精力,并称其“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 而操盘长城,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面对国产葡萄酒压力重重的形势,他能否带领长城实现市场回归,很多人还是心存怀疑。 一年半之后,惊喜取代了怀疑。李士祎不负众望,凭借国际化视野和敢想敢干的风格、思路,引领“长城回归”,创造出国产葡萄酒产业发展史上的“2018之惊喜”。 从本质上看,李士祎所带来的振奋,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视野和格局的变化,而视野和格局,往往决定未来,以长城的崛起为引领,国产葡萄酒或将有更大的惊喜。 ❶ 新闻事件:长城归来 2018年的中国葡萄酒市场,供给侧尽显火热:行业龙头动作频频,进口酒多样性凸显,“白酒染红”再上日程……然而,在市场培育和产业成长过程中,上阵搏杀的亲历者们往往历尽艰难。 或许是产业转型期特有的震荡,2018年,进口酒和国产酒谁也难言“岁月静好”,“钱不好赚”,“日子并不好过”成为很多从业者的切身体会。 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城葡萄酒的新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积极信号,带来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 这一年,长城业绩迈过20亿,并将下一个目标前所未有地望向50亿。云酒头条此前便在报道中将2018称作长城的“光辉岁月”,有媒体则在报道中称赞长城“这一年,抵三年”。 关于此番”长城回归”,进入2018年以前,敏锐的从业者便已嗅到变革的先兆。 与李士祎兼任长城葡萄酒总经理相隔18天,2017年10月16日,中粮集团旗下港股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发布公告,宣布剥离包括长城在内的全部酒类及其他非饮料业务,标志着长城葡萄酒与中粮旗下快消业务板块彻底“分家”。 分析人士往往认为,剥离酒类业务,有利于中国食品释放价值、提高经营效率,乃至为后续混改创造一个“干净的壳”。但站在酒业视角,两项重要变革纷至沓来,无异于在亮明态度:中粮集团对长城葡萄酒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已经发生变化。 把视线稍稍拉长,便能窥见中粮集团针对酒类业务的改革路径。 过去很多年,中粮集团的酒类业务隶属旗下港股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在特定发展时期,中国食品曾探索平台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曾将酒业和其他业务板块统一管理和运营。 2016年,继2014年打造进口酒整合平台中粮名庄荟之后,中粮集团收购上市酒企酒鬼酒,将酒类业务扩展至白酒领域;同年,从管理架构上对酒类板块进行调整:将长城葡萄酒、中粮名庄荟、酒鬼酒、黄酒等业务划归中粮酒业。 随着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和过往分散局面的结束,中粮酒业成为中粮集团正在打造的18个业务平台之一。2018年初,中粮酒业敲定新的领导班子:原中粮集团审计与法律风控部总监王浩出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李士祎出任副总经理,主持经营工作。 如此来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2018之于中粮酒业,是预期中“再出发”的“好年份”。对历史积淀深、行业分量重的长城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对国有企业而言,通过经理人主导的内部变革,来改变一个企业发展脉搏绝非易事。但李士祎的“发挥”可谓尽兴,一年时间,不但带领长城回归,也启发着中国葡萄酒行业探索和思考发展方式和未来的可能性。 ❷ 行业影响:打破天花板 作为国产葡萄酒巨头,2018年,长城在推动行业变革的同时,也让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变革的痕迹:产品结构开始洗牌、销售渠道开始重塑,甚至竞争落点向产业链上游转移也已露出些许苗头。 在过去,包括长城在内,中低端产品是国产葡萄酒的主战场。根据尼尔森公布的数据,2017年长城在商超渠道的销售额在12亿左右,占据长城销售总额的大头;但长城在商超的销量,50元以下产品仍占重要地位。 这些中低端产品,当年曾助力了巨头们的往日辉煌,但在新的消费环境下,却不利于国产葡萄酒美誉度的提升,导致中国葡萄酒遭遇“天花板”。 2018年,产品线是李士祎在内部治理上的突出亮点。他为长城葡萄酒找准了发力点,也影响着国产葡萄酒竞争落点的变革。3月,围绕产区和风土,长城公布了新近敲定的五大战略单品。7月,随着瘦身计划“第二弹”再砍163个条码,长城的条码数已从1000多个精简至400多个。 有趣的是,从春糖到秋糖,在定位上,长城的五大“战略单品”已经演变成五大“战略品牌”。通过从美国等新世界产国寻找产业发展规律,李士祎在实践中确定了“将子品牌品牌化”的发展路径。 现在来看,五大子品牌立足于酒庄酒的品质特色,定位中、高端,覆盖200元以上各个价格段,正在将国产葡萄酒的竞争向中高端引领和品质源头。 李士祎“围绕产区打品牌”的思路,无异于在引领中国葡萄酒将竞争落点回溯至种的环节。基于产区风土,长城还提炼出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品质内涵:桑干“庄重典雅”、五星“醇厚典雅”、天赋“甘润平衡”、华夏“浓郁厚重”、海岸“温润柔雅”。 而在生产环节,除了“超级助攻”米歇尔·罗兰,长城也在加强酿酒师团队的培养,并践行 “厚待”酿酒师的激励政策。据了解,为了加强对酿酒师团队的培养和激励,长城实行分级制度。李士祎也对酿酒师团队提出明确期许,希望他们在三年内酿出一款在国际上评分超过95的优质葡萄酒。 此外,如何行之有效地走向消费者,是整个葡萄酒行业都在关心的问题,李士祎也有相关探索。2018年,长城的“市场优化方案”从年初就立即启动,比如将市场进一步划分至25个战区,并重新给予合作伙伴信心。而通过一年摸索,长城在年末确定2019年走向二三四线城市,以及回归餐饮渠道的大方向。 回顾2018年,长城的种种表现,之于中国葡萄酒的最大影响,在于让“好酒形象”变得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坚实。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李士祎当年在进口酒领域的经历和沉淀,之于长城,之于中国葡萄酒,实则是一笔宝贵财富,他对于品质的理解、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以及更远的视野和判断,都成为长城变革突破之举的关键推手。 在面对进口葡萄酒的强势挤压时,长城作为龙头企业,同时也是代表中国葡萄酒的旗帜站了出来,其“风土”特质和品质形象逐渐为市场所接受,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又有了新的“兴趣”,消费信心越来越强,这种种改变,都堪称拱卫产业之“长城”。 ❸ 媒体观察:从筑城者到开拓者 回望长城葡萄酒2018年的归来之路,难免萌生一种感受:李士祎属于人们口中那种“有能量”的人。他很少去想万一失败会怎样,“我认为只要想好,心中看得见好的未来,按照自己的愿景努力去做,成功自然会到来。” 过去的2018,长城之于他,既是重担,也是新的舞台。 这一年,他在设定目标时十分大胆,无论是“红色国酒”的品牌占位、“打造世界葡萄酒第三极”的鸿鹄之志,还是将五大战略品牌全部定位于中高端,以及50亿的发展目标。但等到践行目标时,又非常脚踏实地,可谓敢想敢干。 有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2018年1月3日,舞台上的李士祎转过身去,对手握旗帜的战区负责人鞠了一躬,道了一声:“拜托大家了”。等到2019年的同一时期,不少人将被李士祎密集奔走于各个战区的消息刷屏,与战区负责人一起走向终端市场,接触一线市场的真实样貌、推进政策落地。 还有一个细节十分有趣。在2018年11月13日举行的长城桑干酒庄首席酿酒师2012上市发布中,晚宴现场,有长城内部人员询问主持人“你不主持了吗?” 主持人答:“李总自己上了。” 那晚,李士祎进入角色很快,由米歇尔·罗兰主持酿造的长城桑干酒庄首席酿酒师2012大受欢迎另他十分激动,于是站在台上,激情澎湃地向到场的经销商和媒体讲述这款产品,台下有媒体朋友笑称“李总可真卖力”。 合适的经理人出现,将更有利于激动企业的开拓精神。据说,李士祎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状态比自主创业者还要紧迫。 除了谈论李士祎的风格和性情,涉及长城葡萄酒乃至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我们无法脱离中粮集团孤立地看待李士祎。所谓“时势造英雄”,本质在于,充满变革意味的特殊时期,充分激发了有特殊才能的人,并给予他广阔的用武之地。反过来,具有开创精神的英雄人物,也将推进产业发展和历史进程。 就在几天前,长城提出由“风土长城”向“文化长城”的延伸战略,文化无疑是影响高端消费的关键因素,这释放出长城加码高端的显著讯号。天花板打破之后,是新的空间和方向,从国产葡萄酒的品质“筑城者”,到文化“开拓者”,李士祎将迎接更多挑战,向“好的未来”继续跋涉前行。 李士祎带来的长城变化,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