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注定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


从这一年起,中国GDP增速迈上两位数,并在今后接近十年时间里保持了10.7%的年平均增速,而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为3.9%。2003 年,中国GDP总量为13.66万亿,至2012年已达到51.93万亿。


这一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新回到25%以上,此后一段时间内,“投资”这驾马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先锋力量。


经济的起飞,成为很多行业的加速器。


2003年8月,国务院下发“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时任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当时撰文称:“中国房地产将迎来新的春天”,而就在5个月之前,王石登顶珠穆朗玛峰,万科放开手脚开进鞍山、大连、中山、广州、东莞五座城市,业务铺开更大的棋盘。


同样在这一年进入增长快车道的,还有酒行业。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洋河蓝色经典与红花郎,均问世于这一年,可能当时很少有人会预见到它们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不会想到这两家规模在3亿左右,处境堪忧的老牌名酒企业,会在未来几年后冲到百亿量级。


日后,我们习惯称这一段时间,为酒业黄金十年。


2003到2012之间的十年,中国酒业高潮迭起,不断超越着自己的极限。十年间,全国白酒产量从420万千升增长至1026万千升;规模以上酒企的营业收入扩大8 倍,从不到500亿元发展到近4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达到22.4%。


在2011年的行业巅峰期,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40.25%;实现利润总额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


假如将茅台五粮液这等行业龙头的十年前后进行对比,“黄金十年”的魔力会有更加直观的体现。


2001年,位列中国酒业榜首的五粮液营收47.42亿元,到了2012年营收已经达到272亿元。“黄金十年”走一遭,贵州茅台也从2001年的16.18亿营收攀升至2012年的265亿元,体量增长了16倍有余。


茅台、五粮液之外,剑南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们也在这一时期迎来爆发,中国白酒“百亿天团”一时集齐六位巨星,要知道在2001年的时候,白酒行业营收超10亿者尚且屈指可数。


除了体量上的突飞猛进,高端名酒价格一波又一波的冲高更具视觉冲击力。


2003年飞天茅台出厂价格是268元。接下来的十年,先后经过几个阶段的上涨:2003~2006年缓慢攀升,由268元上涨至308元;2006~2008年突飞猛进,由308元升至439元;2008~2010年相对放缓,由439元涨至499元;2010~2012年犹如“开挂”,由499元涨至819元。


与飞天茅台旗鼓相当,五粮液和“新星”国窖1573同样勾勒出一条昂扬的提价轨迹:2001年~2013年2月,五粮液出厂价从249元上涨至729元,涨幅高达192.77%;国窖1573单瓶出厂价则在2002年~2013年8月期间,从268元涨至999元,涨幅高达272.76%。


这十年不仅是高端名酒的“黄金时代”,也是经销商的“淘金岁月”。


这一时期,高端名酒零售价涨幅远超出厂价,超长时间的行业景气期为流通环节带来了丰厚利润。行情结束之后,回望这一轮增长,有经销商说:“几年前行情好的时候,年底看见自己的银行账户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钱!”


而在一位重庆经销商的记忆里,2011年破亿属于普遍现象,有实力的大商甚至1~2个月就能够赚上亿。


在那十年里,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多重影响,酒类市场的消费能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和高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改革开放经过二十多年进程,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爆发的市场化大潮,至本世纪初,很多人的首轮创业已基本完成,高端群体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其对酒类产品,特别是高端白酒的需求也被放大了数倍。


处于这种历史性的风口上,对酒行业似乎没有什么不可能,从一线名酒企业,到区域酒企,再到经销商,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奇迹”,取得了堪称“神奇”的增长表现。


当人们道出“黄金十年”这个名词时,本身就意味着时过境迁,“黄金十年”所指是酒业繁荣发展周期,而其更多承载的,却是繁华落幕后的冷思考。


2012年,“稳中求进”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基调,年度经济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从8%左右下调至7.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这一年的重点事项。


这一年之初,飞天茅台的终端平均价格突破2000元,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500元,乍看之下,高歌猛进依旧是高端名酒的主基调,但是市场的寒意让经销商率先打起寒噤,塑化剂事件又带来一波雪上加霜。


次年,一纸“禁酒令”为这一轮繁荣周期彻底画上句号,整个由此行业急转直下。


关于酒业“黄金十年”的反思已有很多,对其中利弊得失都做出了深刻分析,而将当时阶段与现在进行对比,同样是高速增长,同样是结构性提升,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势”。


当年人人都在盯着“意见领袖”,现在则是给消费者“画像”,逐个研究细分人群的心理和行为。


当年靠打款、压货模式攻城略地,现在主动对经销商说:“终结打款压货”。


当年说“做终端找死,不做终端等死”,现在对终端的研究与创新,是行业最“尖端”的话题之一。


当年很多经销商感慨,“躺着”就把钱赚了,“不是人找钱,而是钱找人”,现在经销商“跑”起来才能跟上市场迭代的节奏。


我们不能就此否认酒业在“黄金十年”里的勤奋和努力,只是透过这种对比和反差,我们更容易看到行业当时发展的一些“粗线条”和局限性 ,也正是因此,一纸八项规定的文件,就能给行业造成重创。


恰恰是“黄金十年”的终结,使酒业对改革、创新这些命题,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思考和践行。当这个写有无数辉煌记忆的时期逐渐远去,酒业也迎来了更加精彩的“下半场”。


关于酒业的黄金十年,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