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贵州白酒处境艰难,在白酒产业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很多酒企产能过剩、渠道滞涨,甚至有的被迫停产。 但也正是当时的严峻挑战,激发出贵州白酒的强大韧性与强烈创新。在茅台的龙头引领下,产业积极实施品质升级与营销转型,开启全新强劲引擎,迎来一段爆发式发展周期。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2023年,或许这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4月3日,2023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在茅台镇召开,在“巩固提升原产地主产区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主题下,贵州白酒的新思维、新路径、新动能充分体现,穿透关于酱酒市场前景的种种疑惑“迷雾”,新的战略机遇和竞争格局,已渐渐清晰。 ➊ 原产地、主产区 “巩固提升原产地主产区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这是2023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的主题,更是贵州白酒面向未来的发展宣言。 事实上,“产区化”是当下白酒行业的主赛道与新课题。 去年1月,国务院出台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贵州“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产区”二字出现在国家文件当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事件,无论是贵州白酒产业“闯新路”,还是中国白酒“闯新路”,理应关注产区、聚焦产区,在产区化发展上做文章、闯新路。 ▲宋书玉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圆桌会上提出,所谓理性发展,首先要建立起对贵州白酒产业的理性认知。 他认为,酱香型白酒品类热度是茅台品牌引领+酱香品类升温+产区品牌加持+产区热度提升+市场声量放大+美酒故事传播+消费体验引导+媒体渠道增量+产区政府推动+消费群体增量。 ▲汪家强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汪家强在会上就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建议,其中一条便是遵守主产区保护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他表示,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出台了相关法规、产业产区规划、规范发展意见、污染防治方案等,系统规划了酱香白酒218平方公里的主产区(包括15.03km2茅台酒产区、53km2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52.4km2仁怀集聚区、68.4km2习水集聚区、29.1km2赤水河流域特色产区)。 目前,贵州省对酱香白酒主产区内的生态、生产、生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和管控,规划范围内严禁发展白酒及配套以外的产业,严禁扩大低质低效的酿酒产能,严禁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将有限而稀缺的酿酒资源优先满足优质产能扩充需要,发挥原产地酿酒资源的最大价值。 “这个主产区,不仅是贵州的,更是全国的,也可以说是世界的。”汪家强提出,贵州是中国酱香白酒的标志性产区,每一家企业都是产区的一部分,产区一定是大中小企业共享共建共存的产业集群,大家要系统性推进产区保护建设,实行均衡发展、健康发展。 因此,他建议各企业严格遵守原产地标准,为人民美好生活奉献一瓶好酒。 “希望在座企业恪守‘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理念,从原料到制曲、制酒、贮存、勾调、包装、成品的全链条生产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体系,都要坚守‘原产地’要求,不能走捷径,要精心酿好每一瓶酒,确保每一瓶好酒都经得起人民检验。” ▲李保芳 会上,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李保芳客观分析,贵州之所以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标志性原产地和主产区,源于历史、基于现实,独具底蕴优势、政策机遇和资源禀赋。 他认为,从历史维度看,赤水河流域盛产美酒由来已久。 “商周时期,赤水河畔的‘濮人’已善酿美酒。公元前135年,赤水河流域的枸酱酒,被汉武帝盛赞‘甘美之’,这也是茅台酒的源起。至明清时期,茅台酒的‘回沙’工艺已基本成型。概括来讲,正是源于‘濮人善酿、甘美之、回沙工艺’等赤水河谷早期酿造文化的雏形,方才形成了‘端午踩曲、重阳下沙’等酱香型白酒的传统酿造工艺,并成为中华酿酒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域维度看,李保芳认为,贵州作为“原产地”当仁不让。 酒业泰斗季克良曾提到,“茅台酒酿造工艺保留了农耕时代的特征,形成了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等传统工艺”。早在1965年,轻工部在山西召开茅台酒试点论证会,就正式确定了茅台酒的三种典型体及酱香型酒的命名。全国随之兴起“学茅台、创品牌”的热潮,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从茅台镇走出赤水河、走向了全国。正是有关地区以茅台为师,才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酱香白酒。 事实上讲,自1991年茅台率先在行业中使用“原产地”概念以来,“离开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已深入人心。尤其是近日发表的茅台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的《茅台酒酿造过程酵母菌全程解析与资源挖掘》课题成果,为“离开茅台镇就产不出茅台酒”提供了科学依据,证明了茅台酒长期酿造活动对酿酒酵母类群能够产生差异性驯化,佐证了茅台酒核心产区无法复制的科学性。 “从发展维度看,贵州作为‘主产区’毋庸置疑。”李保芳提出,他在会上用一组数据详细解析了这一观点。 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9%;以占全国白酒行业4.3%的产量,实现了30%的销售收入,贡献了43.9%的利润。酒产业平均用工人数10万人,全行业带动一产和三产就业人数100万以上;两化融合水平达54.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0.9%,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55.2%。上述数据充分表明,贵州作为酱香型白酒的主产区,在中国白酒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产区化”发展,是酒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与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的过往形态有本质的不同。李保芳认为,贵州白酒产业发展,
牢牢把握原产地主产区优势,切实坚定发展自信。 综上所述,在当前“产区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的形势下,贵州白酒产业“产区化”的新思维、新路径、新动能均已显现。 ➋ 白酒的科学化本质 此次圆桌会显现出的又一个建设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的“势”与“能”,则是贵州白酒回归科学化本质。 当下,白酒行业呈现出产区集中、产能洗牌、名酒引领等显著变化趋势,“贵州白酒应当保持信心,提高谨慎,讲好贵州白酒故事,塑造产区特色,提升产区价值,充分赋能产区长期发展。”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提出。 ▲王新国 王新国表示,要讲好“贵州白酒发展的特色故事”:贵州白酒的发展道路上,有代代传续的匠心故事,有不畏艰辛的创业故事,有率先认知典型酒体、开创白酒香型格局的大师故事,有引领白酒走进产业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创新故事,这些故事都代表了贵州白酒的品格,也代表了产区发展未来方向。 由此延伸,美酒“美”在哪里?丁雄军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科学传承的工艺工法。 “我们科学揭示了酿造工艺中必须遵循的道和理,坚守茅台酒用料、器物、微生物‘三大物质传承’和时间之则、气候之律、温度之法、技艺之美“四大非物质传承”,围绕物质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老中青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近50年的科研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开创性成果,形成了酱酒科学的工法体系和品质体系,奠定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 ▲丁雄军 丁雄军认为,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动能之一,是要全方位增强“五大驱动”,第一件事就是科创驱动。 “科学把握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的三个关系,以科学传承美、以科技创新美,加大科学研究投入,联合技术攻关,用科学的力量推动酿造基础理论创新,解析和永葆酱酒的卓越品质,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技术方法、设备设施创新,提高贵州白酒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他认为,搞白酒的人是有科技含量的,白酒企业既是传统企业也是现代企业,一定要树立科技的形象,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才能走得很长远。 ▲朱学东 资深媒体人朱学东提出,中国白酒需要有新的叙事方式。 在他看来,过往的白酒叙事方式往往用各种穿凿附会的历史与传说为今天的白酒品牌背书,甚至喜欢用神秘主义的内容阐述白酒功能,无法适应白酒产业化发展的需求。而构建中国白酒的新叙事,应该更多从现代科学的标准,多讲白酒的现状和创新,让社会了解白酒生产已有很大改变,尤其是白酒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进步、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管理等。 ➌ 茅台引领性加强 作为贵州白酒企业家平等对话、取长补短、深度交流、借鉴发展的平台,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的共识和宣言,不仅是每届圆桌会的成果和结晶,更是贵州白酒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现场了解到,今年发布的《2023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共识》共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贵州得天独厚、恰逢其时; 二、维护茅台的“美”和“好”,是贵州白酒的共同责任; 三、珍惜原产地独特酿造环境,千方百计保护好支撑贵州白酒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四、维护产区商业声誉,共同呵护好来之不易的贵州白酒金字招牌; 五、贵州白酒上升周期仍在持续,产区品牌张力将越来越强。 一是贵州白酒形成了产地共识、工艺共识、环境共识,在进一步强化原产地主产区的基础上,以原产地主产区的优势发扬品质认同,携手共同发展。 二是对贵州白酒的发展前景有着乐观的预期。当前,贵州白酒正处于上升周期,且品牌张力越来越强。 未来将努力推动“大中小”酒企一盘棋协同发展,深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展格局,尊重价值规律,坚持品价匹配,加快布局国际化市场,让更多贵州白酒走出国门、香飘世界。 三是对维护茅台声誉方面继续达成一致的认知。 在共识中提到,茅台好,大家才好;大家好,茅台更好。茅台的强大带动力,是贵州白酒产业发展特有的优势,茅台也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从撑大市场空间、提升产区产品声誉、强化与消费者沟通等各个方面,为贵州白酒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宋书玉表示,要理性认识贵州白酒价值基础,茅台品质、茅台品牌、独特的生态与微生态等系统性的价值要素,对贵州白酒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所谓‘贵州白酒’,是我们全体白酒企业和企业家的统称”,李保芳认为,单靠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撑不起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这片天,所有企业都是其中重要的一分子。共同保护好原产地、建设好主产区,共同擦亮这张亮丽名片,首先就要强化龙头企业引领。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带动。茅台酒是中国白酒、尤其是酱香型白酒公认的领导品牌,是龙头、是标杆,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和唯一性。贵州白酒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茅台的强大带动力,这是有别于外省白酒产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所有企业都应自觉维护好茅台的龙头地位和引领地位,在茅台的强力带动下,齐心协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做强做大。” ▲张德芹 “茅台品牌既是茅台集团的,更是产区酒企共有的。”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会上表示,茅台好,大家才能好,茅台品牌需要产区酒企共同维护。 ▲吴迺峰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党委政府领导、行业指导、茅台引领、各兄弟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说清楚贵州产区、贵州酿造的独特性和差异化,以科学表达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引导,持续讲好贵州白酒故事,不断提升贵州产区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度和美誉度,为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天士力创始人、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总经理、贵州国台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迺峰在圆桌会上表示。 ▲侯孝海 华润啤酒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金沙酒业董事长侯孝海表示,金沙这一贵州白酒代表性品牌,具有产区、品类、品牌、品质等四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属性,华润啤酒将持续挖掘、发挥和放大金沙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要坚守品质,品质至上。我们要向茅台学习,向优秀企业学习,把生态、技术、工艺做优。” ▲吴向东 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东在圆桌会上表达了三个观点: “期待贵州打造为让人真正信服的世界级伟大产区。” “作为贵州产区成员,应当有一个共识,就是保护好茅台品牌。” “千万不能去诋毁茅台,诋毁茅台就是诋毁自己。” “以时间的维度评判酱酒,是远远不够的。时间只能代表酒体陈,却不一定能代表它好。如果产品本身不好,存放多长时间都是存老的烂酒。”贵州钓鱼台国宾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远怀认为,“品牌是品质+服务+性价比=品牌。我们有责任要求自己,爱这个产业,珍惜这个产业,爱护这个产区,把自己的事情守正做好。” ▲丁远怀 “茅台好,大家好,大家好,茅台好。”丁远怀表示,“我们走到外面去也能够站在台上宣传企业,宣传酱酒,我们的自信也是传递贵州酱酒品类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近几年酱酒热带动下,贵州白酒规模和品牌都有很大的提升,酱香、董香、浓香等多香型并举、各放异彩。 ▲蔡友平 “中国传统白酒绝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行业,投资的力量很强大,但永远替代不了时空。”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友平表示,酱酒的崛起,得益于茅台长期稳定的品质。茅台的品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几代茅台人,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和对时间、空间的敬畏而铸成的。 ▲朱伟 贵州醇董事长兼总经理朱伟认为,贵州产区持续向上发展的大周期毋庸置疑。 他之所以做这样的判断,逻辑之一就是茅台的引领带动作用是贵州产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015年以后,茅台提出名酒“竞合”发展理念,愿意和兄弟企业一道“竞合”发展,让行业风气焕然一新,营造了中国名酒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事实上,茅台引领性的增强,也体现了贵州白酒企业竞合发展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从2018年的抱团取暖开始,贵州白酒开启了“竞合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贵州白酒的竞合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共同抵制不良现象,倡导产区高质量发展,一个正向、积极的产区氛围逐渐形成,组成了一股强大的“黔酒军团力量”。 目前贵州白酒企业舰队中,已经形成了千亿茅台、2家百亿级、9家10亿级、32家亿级的企业梯队,彻底告别了过往“一超多小”的局面,转向“一超少强多中众小”的品牌发展格局。 ▲苏壮强 联美集团董事长、贵州安酒集团董事长苏壮强表示,对于酱酒行业而言,“不变的”是它长期的确定性,“变化的”是竞争方式与竞争要素。 苏壮强认为,在未来,“品牌+品质+文化”将成为竞争的关键,酱酒的竞争,将演变成品牌之争、品质之争、文化之争。 大会上发布的《2022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贵州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产量(折65度)28.9万千升,完成产值1204.4亿元,同比增长38.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1%,占贵州全省的26.2%。 从全国情况看,2022年,贵州省以占比4.3%的产量,实现了白酒行业销售收入的30%,贡献了白酒行业利润总额的43.9%,在全国白酒行业的重要地位巩固提升。 报告指出,2022年,以茅台为航母的贵州白酒企业舰队,已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的结构特点。 放眼未来,在“巩固提升原产地主产区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的号召下,政策有力扶持、协会有力支撑、企业广泛参与”、竞合深度发展、茅台的强势引领下,贵州白酒正向着更高质量、更良性健康的发展前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