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大学毕业的季克良进入茅台酒厂,至今已有58年,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季克良有无数的故事。
7月16日,贵州酱香型白酒产业发展论坛在贵阳举行,在这个深刻认识酱酒问题、思辨未来发展的重要会议上,季克良“平淡”地讲了几个故事,细品却是酱酒发展之“大道”。
➊
初品茅台酒
走出大学校园的季克良,辗转去往茅台酒厂,途中便与茅台酒发生了第一个“故事”,并给他留下了至深印象。或许,这最初的相遇,便决定了以后所走的“路”。
“58年前,来茅台的路上,到了遵义,在遵义住了两三个晚上。”
“那个时候,正好袋子里还有1、2块钱,我看到饭店里有一瓶茅台酒放在架子上,我就问这个酒卖不卖。”
“我说能不能一杯一杯买,他说能。”
“一杯3.6毛,我买了一杯。”
“当时我26岁不到,在江苏平时也不喝酒,用筷子点一点放在嘴巴里面试一试。喝了茅台酒,确确实实差别非常大。”
茅台酒闻的时候香味很幽雅,不是酒精味很浓,对鼻子很刺激的那种,闻的时候这个香味很舒服。
“喝的时候感觉更深,不像在家乡用筷子点一点试一试,那种对口腔刺激很厉害的(感觉),然后吞进喉咙的时候感觉很辣。喝茅台酒,就像一条线一样,缓缓地往下流,没有任何刺激,回香又很舒服。”
“到现在,我认为茅台酒还是老的味道,甚至更好。”
这是季克良初品茅台酒的故事,让他牢牢记住了好酒的“质量”,这份记忆,伴随他直到今天。对于茅台,对于酱酒,质量,自始至终都是不移之道。
➋
让季克良
“困惑”十年的问题
“曾经有一段时间,90年代末期,新世纪初,我曾经困惑了起码有10年时间。”
“当时去了一些饭店,饭店都是密闭的。平时我品评酒的时候,感觉质量很好,为什么一到饭店,就不像以前那样好?这个问题一直想不出来。”
“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室外环境吃饭,那次吃饭喝酒的时候,帮我解决了问题。一倒茅台酒的时候,我一下子闻到了那种优雅细腻的香味。”
“我说,终于解决了我的困惑。”
“在酒店里面,现在密闭的环境,特别是餐厅里面,有各种混合的味道,影响了环境,所以茅台酒的香味闻不到。
“但是一到户外,空气很新鲜,一下子闻到了味道。茅台酒的质量确实很好,是好酒。”
室内与室外环境的细微差异,影响了茅台酒的香气体验,这样一个问题,困扰了季克良十年之久。茅台酒的品质为何如此卓越,这种如履薄冰一般的心态,或许是不可少的,而对于酱酒整体发展,亦是如此。
➌
有待于后人
做更多研究
“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老师讲酒精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1972年,我看到新闻报道,国家领导人对尼克松等外国友人介绍茅台酒的益处,我就注意去调研观察。”
“我真正观察了20年。”
“我发现我们的职工,跟其他喝酒的市民比较起来,身体健康状况很好。”
在很多场合,季克良都会询问茅台消费者,长期饮用茅台酒的身体反映如何,得到的回答,都是对健康感受的极高评价。
“所以到了90年代初,我提出来,喝茅台酒,有利于健康。今天我还是想讲,这确实是好的表现。”
“茅台酒为什么能够有益于健康,机理有待于后人做更多研究。”
适量饮用白酒的健康性,这是季克良反复提及的一件事情,他希望广大酒企特别是知名酒企,就自身产品的健康问题,去做更多科学研究,同时也去做社会研究。对健康问题有更充分认识,这对白酒发展益处极大。
对待核心价值,要用极长的时间去研究调查,去做科学求证,去做传播推广,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几代人。对酱酒发展,这是个很“硬”的道理。
➍
我们应该汲取
这些经验和教训
“丁董事长(注: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到茅台之后,提出了五匠:要有匠心、有匠魂、有匠术、有匠器、有匠人,要培养五匠精神,我认为他看得很透。”
“茅台做到今天很不容易,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贵州有40多种好酒,有国家名优酒,有各省部级的名酒,但是到后来很多都不行了,没有坚持下来。”
“我感觉到,我们应该吸取这些经验和教训,做好酱酒,要沉下心来,尽心把酒搞好。”
“茅台酒生产周期5年,很不容易,每一个环节都要搞好。”
“我们花了45年的时间达到1万吨茅台酒产量,我们花了30多年时间赶超洋酒。我们花了70来年的时间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30多年、45年、70年,就想告诉大家,心不要急,要静下心来,要躬下身子把酱酒做好。”
“在价格上要自律,在质量上要自律,商场如战场,容不得任何大意疏忽,如果不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搞好,会付出代价的。”
以5年为长度,我们看到了酱酒从爆发到白热化,到当下所面临的调整,而季克良的眼中,却是30年、40年、70年的长度,在这样的时间轴上,影响和解决酱酒发展的因素,更加趋近于本质:“心不要急,静下心来,躬下身子”,一定要自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